日前,山东青岛发生了一起引发热议的警察抓错人事件:一名年轻男子正在餐厅与女友共进晚餐,突然被3名民警带走并上了手铐,但随后又被告知“抓错了人”。这一乌龙事件瞬间点燃了舆论,民众对警方的执法规范和程序是否合规提出了质疑。

据报道,事发时,警方正在处理一起13岁女孩走失案,因人脸识别技术将男青年的女友误识别为走失女孩,而女孩的家属也通过照片辨认错误,认定这就是他们的孩子。在这两方面“依据”下,民警迅速行动,将男子铐走。然而,仅仅几分钟后,事实真相大白,确认系抓错人。尽管警方已向当事人道歉,小伙子也表示接受,但事件的真相远未平息网友的质疑。
从这场乌龙事件来看,警方确实面临多重误判的“巧合”:人脸识别技术出现偏差、电话联系未果、家属的二次错误辨认等。但哪怕在如此复杂的情境下,警方的执法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多项程序漏洞。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,他们是否过于草率地采取了铐人措施?抓人的依据是否充分?如果在采取行动前能够稍加核实,哪怕是多问几句,事件或许不会如此突兀和离谱。
其次,警方在执法过程中还未履行应尽的程序义务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》,警察在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人员采取措施时,应当出示执法证件。然而在这起事件中,目击者表示民警并未出示相关证件,也未向当事人说明情况,甚至在男子试图沟通时诉求被简单敷衍。这样的执法方式不仅缺乏程序正义,更极大地伤害了公民的尊严和安全感,给当事人及现场公众留下了极为消极的印象。
令人深思的是,这起乌龙事件背后的技术和人力“双重失误”。一方面,技术的误判提醒我们,科技手段尚且不够完美,不应完全依赖;另一方面,民警的人工核查过于草率,对于13岁女孩与成年女性的明显区别为何未能察觉?若是稍加留意细节,是否能避免这场麻烦?
更重要的是,这一事件折射出公众面对公权力的天然焦虑。当技术误判无可避免、执法程序却可以轻易被忽略时,一个公民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就可能被视为“嫌疑人”,甚至当众丧失尊严。这样的情境不禁让人担忧:今天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,明天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?
因此,网友的不满并非是矫枉过正,而是对执法过程公平性和规范性的合理要求。尽管警方迅速道歉值得肯定,但事件不能仅止步于此。应进一步深挖导致此次乌龙的各项制度漏洞,包括技术使用的局限、执法人员的规范意识等,进而完善警务体系,将执法权力关进程序正义的笼子中。

唯有如此,才能让群众对每一次执法保持信任,确保公权力的使用经得起检验,使得公民权利不再因执法瑕疵而被肆意牺牲。这既是对当事人应有的正义,更是给社会一个安定的回馈。